在中医药的悠久历史长河中,玉竹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,虽不张扬,却凭借卓越的药用价值,深受历代医家青睐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玉竹,甘,平,无毒。主心腹结气,虚热湿毒腰痛,茎中寒,及目痛眦烂泪出。”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上品,称其 “主中风暴热,不能动摇,跌筋结肉,诸不足。久服去面黑皯,好颜色,润泽,轻身不老”。从这些典籍记载中,我们足以窥见玉竹在调理身体、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地位。

玉竹味甘,性平,归肺、胃经,是滋阴润燥的良药。当人体因阴虚导致津液不足时,常出现口燥咽干、干咳少痰、心烦口渴、大便干结等症状,此时玉竹便能发挥其独特的滋阴功效。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治疗阴虚燥热病症时,就常以玉竹配伍其他药材,取其滋养肺胃之阴,使津液得以补充,燥热随之消退。
经典方剂益胃汤出自《温病条辨》,以玉竹、沙参、麦冬等药材配伍,用于治疗阳明温病,胃阴损伤证,症见胃脘灼热疼痛、口干咽燥等。方中玉竹甘平质润,能滋养胃阴,缓解因胃阴不足导致的口干、胃脘不适等症状。
日常生活中,若出现轻微的阴虚口干症状,可制作玉竹麦冬茶。取玉竹 10 克、麦冬 10 克、冰糖适量,将玉竹和麦冬洗净后放入杯中,用沸水冲泡,加入冰糖调味,焖泡 15 – 20 分钟后即可饮用。此茶甘甜滋润,能有效缓解口燥咽干,适合阴虚体质人群日常饮用。
消渴症,即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,其主要症状之一便是口渴多饮。玉竹具有良好的生津止渴功效,在古代就被用于调理消渴症。《本草正义》中提到:“玉竹,味甘多脂,柔润之品,故为阴虚体燥,津液失布之要药。” 玉竹通过补充人体津液,调节身体的水液代谢,从而缓解口渴症状。
在临床应用中,常以玉竹配伍黄芪、山药、葛根等药材,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。例如,玉竹降糖饮的配方为:玉竹 15 克、黄芪 20 克、山药 15 克、葛根 10 克,将药材洗净后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 30 分钟,取汁分两次饮用,每日一剂,能辅助调节血糖,改善口渴、乏力等症状。
肺喜润而恶燥,当肺阴不足,燥热内生时,容易引发咳嗽、咳痰等症状。玉竹入肺经,能滋养肺阴,润肺止咳,对于阴虚肺燥引起的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等症状有显著疗效。宋代医家在治疗肺燥咳嗽的方剂中,常常会选用玉竹,利用其润肺之性,改善肺部不适。
若因肺燥出现咳嗽,可尝试制作玉竹百合粥。准备玉竹 15 克、百合 10 克、粳米 100 克、冰糖适量。先将玉竹洗净切片,与百合一起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煎煮 30 分钟,去渣取汁;再将粳米放入药汁中,煮至米熟粥稠,最后加入冰糖调味。此粥具有润肺止咳、养阴润燥的功效,适合咳嗽患者食用,尤其对干咳无痰者效果更佳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中提到玉竹 “久服去面黑皯,好颜色,润泽”,说明玉竹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。玉竹富含多糖、维生素 A、黏液质等成分,这些物质能滋养肌肤,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,增加皮肤弹性,减少皱纹生成,还能改善面部色斑,使肌肤更加光滑细腻、白皙红润。
自制玉竹美容面膜,可将玉竹研磨成细粉,取适量玉竹粉与蜂蜜、牛奶混合,调成糊状,均匀涂抹于面部,避开眼唇部位,15 – 20 分钟后用清水洗净,每周使用 2 – 3 次,长期坚持,能有效改善肌肤状态,达到养颜美容的效果。
玉竹还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,能增强心肌收缩力,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;同时,其含有的抗氧化成分,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此外,玉竹还可用于制作药膳,如玉竹老鸭汤,取玉竹 30 克、老鸭一只、生姜 3 片,将老鸭处理干净切块,与玉竹、生姜一同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 2 小时,调味后食用,具有滋阴润燥、补血养颜的功效,适合秋冬季节滋补食用。
玉竹这味药材,以其温和而强大的功效,在滋阴润燥、生津止渴、润肺止咳、养颜美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无论是用于调理身体的不适症状,还是日常的养生保健,玉竹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合理运用。但需注意,玉竹性偏滋腻,脾胃虚弱、痰湿内蕴、中寒便溏者慎用。在使用玉竹调理身体时,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,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
